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
 Logo

:::
台灣的電力如何邁向淨零排碳.png
點擊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
點擊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
「低碳社會」是我們未來30年的努力方向,「高碳社會」則是從工業革命開始,一直持續到現在的高碳工業體系。後者有兩三百年的歷史,根基牢固,對低碳經濟及低碳社會,形成了巨大的阻力。這一期的世界電力週報,我們針對什麼是「碳鎖定效應」、發生原因、可能影響、避免之道及其啟示等作一說明,與大家分享。
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,「低碳社會」是我們未來30年的努力方向,「高碳社會」則的是從工業革命開始持續到現在的高碳工業體系。後者有兩三百年的歷史,根基牢固,對低碳經濟及低碳社會,形成了巨大的阻力。
要瞭解什麼是「碳鎖定效應」,我們必須對「技術」和「制度」的演進過程以及兩者的相互依存關係,有更深入的理解。當兩者形成穩定之系統後,對各項導致該系統發生變化的外在力量即會進行對抗。
工業化國家以化石燃料,也就是高碳為基礎的能源體系,對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之創新、發展與普及之妨礙,就是一種「碳鎖定效應」。
具「高碳鎖定效應」的基礎設施(含設備),一般亦具有資本密集度高、碳排放強度大、使用壽命長等特點,不利淨零排放目標的達成,汰換的成本亦相當高昂。
對政府及企業來說,「碳鎖定效應」有兩項重要的啟示,其一是,要將地球溫升控制在一定範圍內,必須盡可能地避免新建碳密集型的基礎設施,或(並)考慮提前廢止現有的高碳設施。
其二是,「碳鎖定效應」會阻礙低碳經濟所需新技術之研發及普及,而新技術對於穩定溫室氣體濃度有至關重要的作用,沒有新技術的支撐,低碳經濟難以實現。
在分析哪些設施容易被「碳鎖定」時,很關鍵的一個步驟是瞭解相關設施的時長,也就是使用年限,幫助我們更準確地預估當下決策對設施未來使用之影響。
不同類別基礎設施的使用年限有顯著的差異,使用年限長的,如房屋及建築,大約為80年,一般家用電器,如烹飪設備,大約為14年。
以各國新近規劃、投資興建的電廠以及輸氣管線為例,將持續運轉到2050年,也就是全球達成淨零碳排的時間點。
一般來說,政府可以透過「禁止」、「提前除役」或「重新規劃」,以降低高碳設施之碳鎖定效應,如各國對燃煤電廠、燃油車及建物使用天然氣之相關規定,以及天然氣管線及火力電廠稍加改良,同時輸送氫能及混燒氫氨之作法。
能源轉型常有出人意表的結果,「綠色通膨」(greenflation)就是其中之一,指的是各國政府及企業推動綠色經濟、節能減碳,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結果,導致原物料、金屬等相關產品價格上升、或轉嫁給上下游供應鏈與消費者等。
部分學者專家認為,「綠色通膨」已然發生,且其影響並非「暫時性」的,隨各國減碳腳步的加快,化石燃料價格非但不會下降,反而會持續上揚。此現象也是「碳鎖定效應」的態樣之一。
綜上所述,「高碳社會」及「高碳經濟」由來已久,與各國經濟結構、就業、科技發展、能源結構,具有緊密的關聯性,對「高碳產業」及「高碳經濟」的碰觸,牽一髮而動全身。
不過,瞭解「碳鎖定效應」的發生原因,及早將「碳鎖定效應」納入投資決策考量,對各國政府及企業規劃及達成淨零排放目標,相信一定有正面的幫助。
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,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,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,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!
台灣電力APP_2407.png